跳到主要內容區

抬頭形象照片

認識日新

校訓「日新又新、止於至善」


時光易逝,倏忽「日新國中」建校已屆卅年矣,當民國五十九年建校之始,余受命為首任校長。其校名「日新」由時任南投縣長林洋港先生取義於大學一書。湯之盤銘篇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之意期以吾校師生能夠躬身自省。身體力行。日求進步,而達到「日新又新,止於至善」之美好最高境界。基於此;余乃聚眾議,即以「日新又新,止於至善」為本校之校訓。值此佳慶,略伸其義於後。

商朝開國聖君成湯,目睹社會風氣敗壞,人心貪婪成習,為了振興起衰「採盥洗之盤(盤就是盆)刻著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」三句(苟作誠字解),新就是除舊佈新,如一個人能誠心去除舊染之惡,更要「日日新、又日新」,努力不懈的去自我反省、愓勵自己,革其心除舊惡,作新民、養成新習慣、新生活、新思維、新道德振作興起,日求進步。不但能獨善其身也要能兼善天下。如此社會人心才能淨化,故詩經有云「周雄舊邦,其命維新」日新又新其理在此。

大學開宗明義即謂:大學之道、在明明德在親民、在止於至善。「明德、親民、至善」乃是大學之三大綱領,據朱解:明德就是人生來具有光明德之德性,這光明之德性,有時被慾念所蔽,便昏昧不明,如烏雲掩日,「看似昏暗然其本體光明並未消失。若風吹雲散,仍可恢復它原有之光明。所謂:在明明德,就是要人將慾念除去,淨化其心。使本有之「明德」格外光明起來。「親民」朱子將「親」釋為「新」字,他說「新民」論語云:孔子所說之「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達而達人」孟子所說「先知覺後知,先覺覺後覺」兩者所言「日新」必經本身做起,而後再推已及人。尤其今日社會污濁「做一個現代新人類,定要以誠待人,以和為貴,一日三省,親民、育民、才是我們應有之修養。「至善」就是最完美的意思。「止於至善」就是以「至善」為做人處事之最後目的,無論修已之「明明德」和化民的「親民」都要達到「至善」。

期望吾校師生在恪遵共同校訓「禮義廉恥」外更能發揚「日新又新、止於至善」的精神。以匡正社會人心,化戾氣而致祥和,完成新時化使命。

 

 

 

校徽的意義


內以「日新」為校名,取其「日新又新,止於至善」之意;外側弧形為稻穗,寓意本校學生應珍惜農村善良樸實的特色,並發揚光大,
成為有守有為的好國民。 

十六個齒輪代表時代巨輪,表示本校雖位處農業區,卻隨著時代巨輪,不停轉動前進,永遠立於時代的尖端。凡我師生應勤奮學習,努力修持,以達國民中學教育目標,
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材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日新校歌

song.jpg (52351 bytes)

 

 

 

地理位置

 

顯示詳細地圖

 

 

 

 

 

日新建校史話



退休主任:王三福先生 87.09.3


「飲水思源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,「知恩圖報」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動力。生為「日新人,應知日新事」。為了發揚「日新又新、止於至善」的校訓,陳江水先生校長特意闢建「校史室」,讓同學們瞭解創校維艱的過去,更期待收集美好的未來。

  校史:本校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獲准興建,次年四月二十七日破土動工,所以把這一天定為校慶紀念日。九月一日上午九時配合全國各國中同日同時開始上課。建校功臣,首推林洋港先生,當時他擔任南投縣縣長,了解縣府經濟困難,五十九年度是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的第三年,如不及時爭取,往後必定更難。因此把握機會,一口氣為南投縣向省府爭取了三所國中。他認為草屯鎮交通方便、人口眾多、工商發達,有增設國中的必要,故建本校為草屯鎮第三所國中。因學校是縣府主辦的,地方人士知情者甚少,參與者不多,難怪校舍興建時,附近居民還誤以為在建工廠。

  首任校長:實施九年國教之後,校長的遴選,均由教育廳嚴格統一甄試,再交由各縣市長去分派。首任校長張知學可能成績較優,故被分發到地點較佳的本校。張校長出身師大、熱心教育,五十九年八月一日奉派為本校校長,接掌之後,一心一意想把學校辦好,凡事以身作則,領導有方,聘請教師標準謹嚴,然推薦者眾多,名額有限,,無法盡如人意,不免失望於人。他在本校連績服務十一年半,建樹良多,因成績優異而獲教育廳獎勵,榮調為台中市較大較佳的向上國中校長。

  校地的選擇:完全是為了顧慮學區的距離、學生上學的方便而定。本校建校的目的是容納御史、新豐、新庄、石川、北投、茄老六里的學童,也就是要收容僑光、新庄、北投三所國小的畢業生。其實這裡並不是理想的校地,地形既不方正,地勢又崎嶇不平,是塊古老的河川地。只要你站在校園四周,向任何一方望去,儘是一塊塊高低不平的梯田,阡陌上都是由大小不等的鵝卵石砌成的,稻田中除了淺淺十幾公分厚的泥土外,底下全是碩大無比的鵝卵石。整頓校地十分困難,今天從校園中看去美侖美奐、心曠神怡,誰能體會出當年整地建校的辛酸?!

  校地的收購:本校現有面積,約二點八八公頃,當中僅有二點一公頃是學產地,產權屬教育廳所有,建校前,由佃農承租耕種,按期向教育廳繳納租金。要收回建校,佃農因權益受損而不滿,經縣府和鎮公所與佃農洽商,答應以較高的價格,用「地上物補償費」的名義收回。據當年教育廳的規定,不分縣市,每建一校,補助校地購置費新台幣七十五萬元。而本校單以「地上物補償費」就用去五十幾萬,其他用地的收購,就只有苦費心機,再爭取補助了。國中校地的大小,教育廳有原則性的規定,二點一公頃絕對不夠需求,為了日後的發展,憑著辦學經驗,洞察先機。校地四周,採用道路與水溝為「自然界」,盡速製圖,行文向鎮公所和鎮代會申明大義央求,將「自然界」內的田地核准為學校預定地,免日後發生變卦,然後逐年收購,方有今日完整無礙的校園。

  滄海桑田:本校地形,原是一片崎嶇不平的梯田,古老的河川地。西北和南邊是交叉的小路、東北和東南是灌溉的大水溝,其中還有一條蜿蜒貫穿校園的水溝,加上校地尚未全部收購,七零八亂,規畫和使用十分不便(請參閱本校地形圖)。以遷移校園中的水溝為例:必須低聲下氣,央託地方名望,與下游地主再三溝通,由學校負責遷建,直到農民滿意為止。否則,不由分會。學校是教育機關,為了敦親睦鄰、轉移社會風氣,事事以禮相待、寬容揖讓、潛移默化,倒也起了教化功效,慢慢獲得居民的好感。當年學校四周,幾百公尺以內沒有住戶,附近縱橫道路,統稱為「稻香路」。本校校址就是「草屯鎮稻香路45號」。西北邊的路面略寬(現改名日新巷),也不滿兩公尺,轎車是無法錯讓的。好在當年這一帶居民,還沒有自家用轎車,路面雖窄、尚不感困難。路的兩旁,是一公尺許深的稻田,本校曾有兩位校長和幾位老師騎機車跌落路坎,幸無大礙。但筆者則曾親眼目睹,由學校至芬草路,短短不到四百公尺的路邊,發生過兩起跌落路下、死亡的車禍。雖立即報警送醫,依然無效。所以交通安全,成為每天對學生耳提面命的話題。南邊是現在校門口的道路,當年全是泥土路,路旁兩邊,被農民挖為菜圃,中間只剩下小小的路面,迎面而來的鐵馬,非互相禮讓,下馬點頭而過不可,否則必起蕭牆。尤甚者:在現在的校門口,當年還有兩堆墳墓,經勸導後遷離。這兩條路,經多次拓寬和舖築後,已成康莊大道,附近居民增加許多,也方便不少,這完全是托學校之賜。

  校地的問題:一直是件操心事,省有的學產地,當年是以「地上物補償費」的名義向佃農收回,但產權仍屬教育廳所有,每年都按期來催討租金,學校當然無力繳納,縣府也不編列預算。一年年,一張張的租金,催討不停,上級對下級的行文,總是不夠客氣,為此花了十年心血,專案公文來往不下百件,經多方陳情與拜託,最後縣長劉裕猷分三年編列預算約兩百三十幾萬元才完成收購手續。十年心血沒有白費,心中為之一爽。這裡有小小笑話,當勤跑購買校地之際,教育廳學產股長不勝其煩地笑問:「你是不是想當校長?全省校產不沌的學校,約數百家,唯你獨『勤』。」我笑而不答,帶著完成任務的喜悅,絕塵而去,把多年的困擾,拋向雲宵。

  校舍建築:校舍的建築工程,均由縣府統籌發包興建。第一年,興建現有前棟西邊的二樓教室,上下共八間,及工藝教室一間,收學生七班,約三百五十名,剩下一間當辦公室。校長、教師、職員共聚一堂,好不熱鬧,溝通也很方便。學校四周,都是空曠的田野,白天在烈日下,一點樹蔭也沒有;晚上,沒有路燈,四暇無人、萬籟俱寂、好生可怕。但學校不能放空城,夜日間都要由男、女老師分別輪值,工友和職員,由國軍輔導會負責分派,久久沒有下文。關懷又不放心的校長,夜間也常到校巡視、以示慰問。辦公桌兼作床舖,一物兩用,勉強應付。第二年建築,連接第一年樓房,又建八間教室及一穿堂,增收七班學生。這時候,學校略具規模,為了迎頭趕上,全體師生,同心協力,沅瀣一氣,對外比賽,屢獲佳績,校譽日隆。第三年縣府發包教室的圖案,依然是二樓規畫,且前後棟之間的距離,僅預留二十二公尺,學校立即提出兩點建議:一、前棟二樓,既成事實,難以更改,後棟為了發展需要,一定要建三樓。二、兩棟之間,距離要留二十六公尺,以免影響教學。第二點比較沒有問題,第一點因改建三樓,縣府須增加樓梯間和廁所的經費,礙難照准,但為事實需要,經多次託人陪同央求與說明,始勉強答應。試想、當年如不據理力爭,今日學校教室的增建,不知該如何安排?足見辦學也要有點經驗和遠見。

  操場問題:校地崎嶇不平,地下儘是碩大無比的卵石,要建操場,分外棘手。既無經費,縣府又不補助,教學活動總不能沒有操場,主事者有苦難言。幸好,恰逢本鎮太平路和中正路拓寬,良機勿失,急速拜託學區內縣議員林澄燦和洪鉦雄兩位先生幫忙,一方面行文向省府求助,一方面請公路局第二工程隊支援,將拓寬的廢土,免費運送至本校填補操場。運搬廢土,也有許多困擾,附近農民唯恐路基壓壞,持鋤執棍,群起阻擋車輛通行。寒暑假中,學校仍須派員守候,聲明這是學校填地需要,如果路基壓壞,學校願保証負責修護。方能平息風波。(據云:當時一車廢土,就近倒及路旁建屋地主,代價是六十元。而運到本校卻全屬義務。)學校有了一堆堆的廢土,立即星夜雇推土機,將廢土推平。校長率領全校男老師義務加班,在朦朧的月光下,大家有說有笑、胼手胝足、汗流浹背、樂而不疲。總共填了一千三百立方多公尺泥土,體育課指導學生加以修整,就此,一塊三百公尺跑道的運動場,大功告成。眼看著學生們歡天喜地的在自己以腳印踩平的泥土上,奔騰跳躍,喜上眉梢。

  美化綠化:當初收回校地,佃農十分不滿,臨走時,田埂上的草木,連根拔起,寸草不留。在光禿禿的校地上、在烈日的蒸曬下,很不好受。學校初創,只有七班,經費奇缺,只好到處行文向有關當局徵求免費樹苗,新建的學校,雖然篳路藍縷,備盡幸勞,但也另有它的好處,就是在空曠的校庭中,可以自由精心闢畫,依圖培植。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」幾年後,綠樹成蔭、欣欣向榮、紅綠相間、景色宜人。全縣環境比賽,名列前茅,心情為之一振。繼任的校長來了,新校長、新作風,興革不可厚非,最難過的是眼看著辛苦栽培的綠樹,一棵棵被砍伐。每逢這種事故發生,筆者必快速躲開,暗地裡掏出手帕,擦著濕紅的眼眶,久久不能言語。

  教育是良心工作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胡適之先生說:「要怎麼收穫,就怎麼栽。」只要盡心盡力,上天總會給你美好的回饋。學校創辦之初,一片荒蕪,許多家長對學校沒有信心,紛紛將學業較優的子女遷移戶籍,轉入他校。張校長為了建立信心,除以身作則外,更要求全體同仁,將子女送進本校就讀,作為示範。幾年後,成果不錯,畢業學生,考進一流的省中者很多,目前當醫師、修博士、出國深造、高考及格、任職省府及中央,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,出人頭地者甚多,除了博取學區民眾信心之外,將來學校還擬將歷屆傑出校友列表留念,以資鼓勵。

  教育是培植人才的動力,工夫不會白費,日新國中的桌球隊,名噪一時,不但首居全縣,且名揚全省,榮獲錦標無數,馳名遐邇。很多記者先生還特地探詢:「日新國中到底是在那一縣市?」,當年的選手洪聰敏同學是師大的研究生。

  值得一提者:在創校的第二年,向草屯鎮農會爭取補助費五萬元,配合學校經費,興建教室一間,解決了單身教師宿舍、工友住所、以及蒸飯室、澆茶室等許多問題,特在其牆壁上勒石誌念。

  飲水思源;本縣經濟困難,眾所周知,興建學校,縣府與鎮公所觀念不同,縣府認為建校給地方、造福鎮民,公所多少應有配合,不該袖手旁觀。鎮公所則認為辦國中是縣府的責任,相應不理。在雙方的推拒下,困擾的是學校。開學了,師生蜂擁而至,學校為飲水問題、大傷腦筋,縣府因無錢而出餿主意,指示學校可採用稻田中灌溉用的抽水機抽水使用,誰知由抽水機抽出來的水,全是鏽黃色的,喝出人命誰賠?無奈何,師生的飲水由學校向民間買水煮沸供應,廁所用水從水溝提,遇到水溝無水,問題更大。有困難,非解決不可,校長設法透過關係直接向教育廳請求,結果,撥五萬元專款補助,由芬草路的自來水站,專管接水到學校,水壓很強,可以直接壓上三樓水塔,解決一大難題,紓了一口氣。(注意:這條水管是學校專款舖設具文與自來水廠有約,不許附近居民插接,否則,水力無法壓上三樓,將增加困擾。)

  逐步發展:在安定的環境中,依照計畫,按部就班,逐步發展,該辦的事,次第完成。如訂定學校規章、編校歌、訂校訓、設校旗、校徽、闢理化、音樂、工藝、家政、電器化等專科教室,充實圖書和體育設備,繼續美化校園,校門、圍墻、亭榭、......先後興建。在張校長任內,撙節經費、自力興建教室六間,有利教學,榮獲諸方讚美。短短期間,使本校成為美好的學習環境,也克服了許多難題,不讓他校專美於前,這些初期成果,應歸功於張知學校長的領導和全體同仁的合作,以及地方人士的贊助。一個團體,最痛恨的是少數不肖之徒在暗中作祟,妨礙工作的推行,身為主管者必須明鑒。

  家長會長:功不可沒,本校歷屆家長會長,皆屬正人君子,熱心公益、重視教育、造福鄉梓,值得一提,第一任會長洪其通先生,慷慨熱心,作為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橋樑,因其子女眾多,連任八屆,對學校貢獻頗多。第二任會長何鎮元先生,為人忠厚、做事踏實、協助徵購學校右方642段的土地,功德無限。第三任會長蕭乾釋先生,關懷地方教育,協助推動社教,有助家長與學校意見的交流。第四任會長洪盛雄先生,年青有為,獎勵後進,以其令尊名義於民國七十二捐給學校六十萬元為獎學基金。及後歷屆會長,均有良好貢獻,留續後記。

  教育工作如接力賽,一棒接著一棒,代代相傳,隨國家政策而改進,隨時代潮流而進步,長江後浪推前浪,一代新人換舊人,要不斷地改進,不停地努力,才能「日新又新,止於至善」。陳江水校長、立意甚佳,特地闢建校史室、收藏建校史料,以傳後世,殷切期望,希望同學們能為母校爭光,在此留下不可磨滅的光榮史蹟,讓學校以你為榮。
 
 

 

 

登入成功